今天的中美对抗,正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。那么,什么是遭遇战呢?在军事上,这意味着两支尚在行军的队伍,在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地点和时刻意外相遇。在这种情况下,双方的阵型尚未完全展开,兵力、武器、后勤支援等都不是为了这场冲突特意准备的。最初的局势常常充满了混乱、试探和即时的应对中证策略,决定了战局的走向。
你或许会问:怎么会是这样的?美国不是早就多次提出要遏制中国了吗?怎么可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?确实,美国的确有意遏制中国,但它设想的战场,却是它自己精心打造的罗马竞技场。在那里,美国是裁判,规则由它制定,武器由它选择,作战的方式也是它决定的。然而,现实并非如此简单。
回望美国的一边,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刚开始时看似信心十足,举起大刀似乎要砍向中国,但实际上他内心充满了不安。你瞧,这次加税和上次有什么不同?上一次,虽然回应的国家寥寥,但至少还有一些小伙伴站在美国一边支持。而这次呢?连欧盟、日本、加拿大这些老朋友都只是口头上表示理解,实际上都在偷偷计算着自己该如何保全利益,生怕美国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将他们抛在一旁。
全球的目光都看得清楚:今天的美国,已不再是二战后能以真金白银重建欧洲的强国,也不是90年代能凭借海湾战争震慑全球的超级大国了。它的国库空虚,背负着沉重的债务;它的产业已经外移,曾经引以为豪的制造业早早迁往其他国家,而最大的受益者正是我们中国。
展开剩余83%所以,美国这个“守成大国”,其实根本没有准备好。它内部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清楚。产业空心化、债务高企、社会撕裂,这些隐患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时期就已经埋下。凭借着广场协议收割日本、美元石油霸权续命,以及中国提供的廉价商品来维持低通胀,这样的经济模式已经支撑了几十年。美国曾以为这种金融吸血模式能够长久,但他们忘记了,尽管他们在金融领域得心应手,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,脚踏实地从工业入手,努力重建自己的产业链。
而在我们这边,说实话,我们的准备也并不完全。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和平发展,是“韬光养晦”,想要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安稳地生存下去。我们默默进行着基础建设,逐步完善产业链,从低端制造起步,一步步向上攀升。曾几何时,我们是“中美国”这个词的受益者:我们生产,美国消费;我们买美债,美国印美元。虽然日子过得不易,但我们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我们的计划是,再给我们十年、二十年,等到我们的产业升级完成,科技短板补齐,内部改革深化,再从容地应对外部的挑战。然而,历史却不给我们这个机会。2018年,当特朗普挥下加税大棒时,我们才突然意识到,对方早已不打算让我们继续安稳发展。
于是,这场遭遇战,就这样在双方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展开了。
你所说的贸易战,仅仅是第一声枪响。美国试图通过加税来堵住我们商品的出口通道,却发现这个世界太大了。你不买,别人照样会买。更糟糕的是,美国的普通民众无法摆脱中国商品的依赖。关税加来加去,最终结果就是通货膨胀,自己人要为此买单。到了今天,所有人都看得更加清楚,所谓的“脱钩”简直成了笑话。即便是在高压下,中美贸易额依然顽强不息,反倒是那些试图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,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全球供应链。
接下来是科技战。从5G到芯片,美国动用了国家的权力,全面打压华为等企业。这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,痛苦是真实的。但最终,正如那句古话所说,“杀不死你的,终将使你更强大”。极限的打压反而催生了我们在科技上的独立,成为了我们发展的最大动力。看看这些年,从芯片到大飞机,从新能源车到人工智能,我们像是被逼上了梁山,不得不杀出一条血路。
当美国把技术当做武器时中证策略,它也亲手打破了自己所构建的“全球化”神话,向全世界宣告:关键技术,还是得靠自己。
最后是金融战。美元霸权,一直是美国主导全球秩序的基石。每当美联储加息,全球资本纷纷涌向美国,其他国家的经济便遭遇“失血”;而当美联储降息放水时,印出来的美元就能轻松换取其他国家的实物商品。这根支配全球的权杖,美国使用了半个多世纪,屡试不爽。
然而,今天这根权杖却开始失效了。为什么?因为使用得太过频繁,甚至动不动就制裁,动不动就没收别国资产。这些做法让世界各国的心里充满了疑虑:我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,放在你这里,还安全吗?于是,去美元化的呼声开始从低语变成了公开的讨论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逐渐扩大了其交易规模,金砖国家也在积极探索自主结算体系,甚至连欧洲的老牌强国,也开始悄悄增持黄金。而最重要的是,我们的数字人民币,已经在技术和应用层面走在了世界前列。当旧有的支付体系被武器化时,一个新的、更高效、更独立的支付体系便迎来了孕育的土壤。
这场变革并不仅仅是攻防之战,而是全球经济底层规则的重构。
因此,把这几场战役串联起来看:贸易、科技、金融,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战争,而是这场庞大遭遇战中的不同战役。要想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,我们必须把目光拉长,看得更远。
过去五百年,世界主导权的转移先后经历了欧洲强国的轮换,它们依托海洋文明,利用船只、火炮和殖民掠夺发展壮大。而后,接力棒传到了美国,它把海洋文明发扬光大,不仅拥有遍布全球的航母舰队,还有无孔不入的美元体系。
然而,中国的复兴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。我们是典型的超大陆规模的文明,根植于广袤的土地,讲究集体主义和长远规划。我们没有依赖殖民扩张,而是通过“一带一路”等合作方式,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,共同建设,扩大共同利益。
这种文明的对立,本质上是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、国家规划与自由市场等两种不同生存和发展模式的直接碰撞。在过去几百年里,这两种文明在各自的道路上独立发展,互不干扰。而今天,随着全球化的推进,它们第一次近距离、全方位地撞击在了一起。
如今,战局已经进入僵持阶段。美国的“三板斧”未能将我们斩倒,反而让它自己感到疲惫。我们也有“三重盾”:庞大的国内市场、快速的产业升级以及稳固的金融防线,成功抵挡了最初的冲击。
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对手。如今,遭遇战已经变成了持久战,接下来的较量不仅仅是临场应对,更是双方“内功”的比拼。
谁能够首先解决自己的“内伤”中证策略,谁便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