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浦东新区的田野乡间,现代农业大棚里的数字屏幕闪烁着科技之光,葡萄架下游客盖章打卡的笑语不断,百年老宅飘散着咖啡香气……这是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文明办文明乡风建设专题调研队伍,在宣桥镇腰路村和周浦镇棋杆村捕捉到的“新乡村图景”。产业兴旺、环境优美、文化浸润,这里正将“文明乡风”的种子,深植于乡村振兴的沃土,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与村民的生活。
村企共建,“数字农田”长出“共富果”
作为浦东中部的农业保留村,腰路村近年来与龙头企业清美集团携手,探索出“产业、服务、文化”三共建的振兴之路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。
走进腰路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,与清美共建的5G水稻种植基地和智能蔬菜基地令人耳目一新。核心区域的“清美大棚”内,“宣桥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农业平台”大屏赫然在目,基地设备状态、预警信息等一目了然,真正实现了“一屏观全程、一屏管全程”。
产业兴旺带来了生活便利。“清美味道”餐厅提供价廉物美的包子点心、面条、盖浇饭,成为村民和周边务工者的“食堂”。紧邻的“清美鲜家”超市盒马配资,开业时的优惠活动仍在延续,为日常生活添彩。
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文化空间的再造。村里过去操办红白喜事的场所,如今摇身变为集教育、培训、会务、展览于一体的“清美学堂”。旁边的“腰路·清美村企共建展厅”,生动记录着村民生活的变迁和共建的丰硕成果。
村企共建模式结出“共富果”。数据显示,村民每年因此增收584万元,收入来源包括基地务工、公寓出租、蔬菜产业联合体分红,以及清美超市、餐饮、物业服务和民宿带来的租金收益等。
葡萄甜,酿出文旅融合新滋味
周浦镇棋杆村深挖特色盒马配资,将“一村一品”的葡萄产业与乡村文旅巧妙融合,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。
走进棋杆村的乡村会客厅,墙壁上一张盖着“葡萄甜,风景美,人更好”特色印章的卡片,道出了村庄的韵味。拥有495亩葡萄园的平棋合作社是村里的“金字招牌”,“阳光玫瑰”“夏黑”“巨玫瑰”等品种不仅获国家“绿色认证”,更屡摘上海市优质水果金奖桂冠。合作社大棚内,各色葡萄沉甸甸挂满枝头。棋杆村村委会副主任朱金华介绍:“我们不断升级,今年正开拓直播新渠道,计划建设直播基地。”
沿着彩绘历史文化墙装点的“棋杆路”漫步,田园风光尽收眼底。村中精心打造的“百亩营地”更是一片开阔绿洲,帐篷、桌椅设施齐全,成为市民逃离喧嚣、露营野餐、亲近自然的理想地。今年8月1日至8月20日,“非遗之夜”在这里上演,铁花飞舞、“火壶”生辉,游客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特色农业与文旅的双轮驱动,让村民生活节节高。2024年,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5.1万元。2025年预计分红达150万元,户均增长可达20%。
老宅新生,为乡村振兴“铸魂”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更要铸魂。棋杆村依托拥有200年历史的顾氏老宅(上海现存较完整的清代“绞圈房”之一),精心打造精神文明新地标。
这座走出新中国石油化工专家顾敬心及其女儿顾秀君的老宅,2022年通过“修旧如旧”的修缮,重现古朴风貌。修缮后的老宅开辟出“顾敬心旧居”,展示顾氏族谱、奖章,传承优良家风。西厢房变身为由顾氏后人主理的“私家茶咖馆”,古韵中飘散现代气息。2024年,老宅被列为浦东新区新四军研究会传承红色基因联络点,布置了红色革命故事画展,展出了浦东和延安的多幅党史油画作品。游客扫描画作二维码,即可观看讲解视频,线上线下联动,“红色基因”在此生动传承。
腰路村和棋杆村正将文明乡风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脉络之中,村企共建、文旅融合、古宅新生,不仅扮靓了乡村的“面子”盒马配资,更厚植了文化的“里子”。
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